网站首页
楹联文化
最新动态
会员作品
学友互动
文艺集萃
关于我们
公告:
· 关于开展书画楹联品鉴会的通知
· 报送“2019年联教深化年先进工作者”评选推荐书面材料的通知
·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您现在的位置:
楹联文化
>
理论研讨
> ->正文阅读
试论楹联文化继承和创新的辩证关系及其规律
小贴士:双击自动滚屏
文章来源:http://www.cqylxhw.com/ 更新时间:2017-11-15 15:50:00 查看次数:
0
人/次
试论楹联文化继承和创新的辩证关系及其规律
曾信祥
九州时雨诗中蕴,万里春风笔上来。中国楹联文化博大精深,丰富多彩,源远流长。一个古老的“诗之国度”,到处都扬溢着崭新的中华联味。迄20世纪90年代以降,中华传统文化渐成热潮,体现了社会大众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关注。现正是“国学热”、“诗联热”勃兴之际,中国楹联的春天已经来临,全国楹联文化创作呈现出日趋繁荣的景象。正是:诗篇妙韵传千载,联意精深誉九州。
一、楹联创新的力量及其基本规律
(一)楹联创新的力量在民间。
楹联文化是中华民族之瑰宝,是一颗永放灿烂光辉之星。不仅现代而且古代的诗人联家也非常重视楹联文化的继承和创新工作。楹联文化创新最大胆、最原始的力量集中在民间,俗曰“高手在民间”,民间自有达人在,即在所谓的下里巴人之中。
而唐代诗歌成就大就在于精心研究格律,它上继风骚、下开词曲,成就了格律诗,深刻影响了宋元明清以迄近代,达到了诗联文化创作的空前繁荣。至宋难逾此峰,在继其诗的同时,学习民间曲子词、长短句,形成另一个宋词高峰。元代由于文脉不昌,乃至元曲大兴。楹联始于桃符,相传起于五代后蜀主孟昶。清联是楹联文学的全盛时期,是一字一音的中华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以致形成又一个清联高峰。
(二)探索楹联创新的基本规律。
继承与创新是推动楹联事业向前发展的“两个车轮”,鼎足而立,一脉相承,由此可以得出这样一个基本的结论:“继承+创新=繁荣”,即为楹联文化创新的基本规律。做到楹联创作有继承、有创新,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通过创新,以达到联苑和楹联创作的繁荣发展。
孔子所云“不学诗无以言”的诗是包含诗和联的。联是语言的精华,必须不断学习语言的精华,才能形象而准确地说话、交流。通过学习楹联,可以使自己的语言更形象、更完美、更准确。韩愈主张“惟陈言之务去”,力求创作时要排除陈旧的东西,努力创造、革新。白居易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要求文章不但应反映时事,还要反映现实。他们都强调语必通俗,强调诗联的社会功能,将艺术与实用结合起来,以广泛弘扬诗联文化。
(
三
)
大力实施
楹联
精品力作。
在大力抓好楹联普及的同时,还必须非常重视楹联的提高工作,大力实施楹联文化的“精品战略”工程。通过理论研讨、讲座培训、大赛催生、争鸣批评、推出新人、频发佳作等多种方式,营造有利于精品力作产生的良好氛围,使广大楹联作者提高素养,树立精品意识,在楹联创作上精益求精,力争创作出思想内容新、感情意境新、语言声韵新的优秀作品。楹联的魁力在于质量、更在于创新,一个时代的艺术水平归根到底是以精品力作作为衡量标志的,最终以作品说话、以质量取胜。
二、
正确把握
楹联
继承与创新的辩证关系
(
一
)
正确把握
楹联
继承与创新的关系。
坚持国粹大方向,开创楹联新未来。必须正确把握楹联文化继承与创新的辩证关系,始终坚持在继承中改造、创新,在创新中发展、繁荣。我们对中国楹联的态度与对待其他一切民族文化是一致的,即必须批判性地继承、创造性地发展,继承的目的是为了创新发展、为了进一步传承提升。现在,传承、发扬楹联文化,必须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辩证取舍、推陈出新,继承、发展其积极思想部分,要“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要善于“旧瓶装新酒”,采取“拿来主义”,实行“兼收并蓄”的方针,以表现时代新内容、实现楹联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国粹风光美,联心境界真。必须坚持文化自信,要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对于传统楹联文化的继承,必须用博大精神的经典作品来满足当代人的文化需求,以滋养当代人的精神世界;必须用相对成熟和规范的艺术形式及其艺术经验,来表现当代的崭新生活。必须熟练掌握楹联所特有的艺术规范、洞悉楹联表现的基本手法、精通历史上的楹联精华,这样才能游刃有余、充分裕如地进行楹联创作。在楹联创作中要“见自己、见天地、见众生”,要能够深刻地了解自我,最真实地表现个人情感,写出个性,反映时代性,做到心中有国家、笔下有人民。
(
二
)楹联
创新在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的充分体现
。亲近楹联,滋养心灵。中国楹联的创新,首先体现在内容上,需要它的作者从已经熟悉的题材圈子里走出来,走向现实生活的广阔天地、走进时代的大潮中汲取联情联意,使历史悠久的传统形式和生动活泼的现实生活统一起来,这样才能产生富有时代感、反映当代社会的好联佳联。
中国楹联的创新,其次还表现在形式上,楹联之所以要有格律、求平仄,是为了达到形式上的完美与谐和。诗联的声韵离不开语言的声韵,随着历史的发展变迁,我们的民族语言在词汇、发音方面都发生了很大变化,诗联的声韵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今后我们应该按照求正容变、扬长避短的思路,既坚持历代先贤千锤百炼形成的“黄金定律”,又在艺术规律指引下,积极打开探索与发展的空间。继续实行新韵、旧韵双轨运行,坚持“倡新知古、双轨并行”,保留古韵、倡导新韵,稳步推进新声韵改革。
(
三
)
坚持继承、提高并创新发展。
坚持在继承的基础上提高,在提高的引领下创新。继承与创新,犹如楹联事业繁荣发展的车之两轮、鸟之双翼,缺一不可,不能偏废。楹联文化创作具有广泛的群众性、专业性,群众性是楹联生成之源,专业性是楹联生存之本。楹联创作不但要具有一定的专业性,树立精品意识,成为高尚的“典雅派”和真正的“阳春白雪”;而且还要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做到大众化,成为“通俗派”和“下里巴人”的广泛知音,使两者相互依存、相辅相成,确保楹联创作有数量更有质量、有高原更有高峰的时代早日到来。
定将诗坛芳草绽,誓为联苑吐幽香。楹联创作一定要“适应时代、深入生活、走向大众”,这样不但要抓好扩大队伍建设,只要热爱楹联并具备一定写作能力者都吸纳入楹联学会;而且更要抓好楹联的繁荣创作、稳定发展,全国各个层次每年发表的楹联新作达到百万副。
三、理清楹联继承的三个层次
继承成就梦想,创新赢得未来。真正要做到既继承又创新,远非易事。首先要从思想上重视,明确继承与创新的辩证关系,厘清继承的内容,明晰继承的形式,准确把握继承的实质。
(一)从古典中继承人格品质。
我们学习古人诗联,不仅要学习其对仗、平仄、押韵、格律等形式,更要深入楹联文化的作者内心世界,体会楹联蕴涵的言外之意、味外之旨,感悟作者的品质格调、人格魅力。这对构建现在高尚的人格品性非常重要,意义深远。传统楹联中诸如保家卫国、忧国忧民、明志抒怀、生离死别、婚恋爱情等内容,对于现在仍具有广泛的意义,我们要在楹联中去吟唱、去讴歌、去抒写。“以优美的艺术感染人,以高尚的情感鼓舞人”,作为诗人联家是最应该明白的,而要做到这一点,联家自身的人格修养应该超前完成。
(二)继承古典楹联的体式。
继承好古典楹联的创作体裁和方式,楹联对仗工整,平仄协调,必须要多学习、多创作、多体验,以体会其句式特点,学到古人为句之精、炼字之准,联体句式、遣词用字都必须做到精而巧、好而妙。而现在我们正在进行的楹联创作,要更多的体现楹联的意境和韵味。
(三)风格以通俗为主。
传至于今的楹联佳作,愈是通俗的作品,愈易被读者接受,其创作目的和社会价值就愈易实现。在楹联文化创作中要坚持把思想内容与艺术形式更好地统一起来,用楹联记录历史、讴歌时代、礼赞英雄、陶冶情操、滋养心灵,以反映社会生活的主流价值和精神风貌,使中国楹联成为传播社会正能量的有效载体。从创作楹联的目的上说,不仅是自娱自乐,还要被人读、有人赏、叫人学,将个人的思想情感与社会大众产生共鸣,以达到社会和谐发展、民众素质提升的初衷。
四、明晰楹联创新的三大面向
研究了楹联的继承,自然就该研究楹联的创新了。楹联创新涵盖题材的创新等多个方面,形成了楹联创新的三大面向。
(一)关注现实从题材上创新。
楹联文化创作的目的不是炫耀自己能撰联、是联家,而是为了表达对历史、对现实的思考,寄托作者的思想意志和家国情怀,并引起读者的思考。所以前人的题材,有的现在我们同样要写,前人没有的如改革开放、共圆强国梦、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等题材更要去写,正如“歌诗合为事而作”之谓也。现在必须要将创新落到实处,就是要关注现实、体察人情,要紧跟时代节奏、紧扣时代主题,感国运之变化、发时代之先声,从而与读者形成共鸣,以情动人、以理服人。
(二)用古典的精美来增强楹联创作的概括性。
楹联要从形体到句式都完美,联句相对整齐,长副短制均可,而与作者所表达的内容、意境的完美结合是最重要的、最恰到好处的。做到内容与形式创新大胆、构思精妙、主旨深刻,大气磅礴而又简洁明快,要尽量创作出精品佳构、天然上乘之作。
(三)运用古典的韵律来增强楹联创作的音乐性。
进行楹联创作,必须掌握好汉字的平仄及其改变、语音的演化及其变迁,必须继承并灵活地运用古典的音韵、格律知识,这样才会有利于楹联创作的传承和弘扬。当前普通话的声调,古之“平上去入”,今之“平分阴阳、入派四声”,是从古的好、还是以普通话声调好,我们认为应实行新、旧韵双轨制,因人而异,因事而变。至于节奏,古人多为“二”“一”结合,现在则可更多变化,相对形成节奏,要整齐中富于变化。而押韵现在当然也要灵活创新,搞好押韵、对仗,以增添音乐效果。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最后,让我们共同为国粹瑰宝的继承、中国楹联的创新、当代人格的构建做出有益的探索,为中国楹联的继承和创新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更好地为国家写史、为民族塑像、为庶民立传!
作者简介:
曾信祥,现为重庆市开州区电子政务管理中心副主任,高级工程师、区级拔尖人才。中华诗词学会、中国楹联学会会员,重庆市作家协会会员,重庆市诗词学会、重庆市楹联学会常务理事。
相关信息列表:
·
【学会文件】重庆...
·
重庆市楹联学会第...
·
重庆市楹联学会完...
·
玉带河生态文化公...
·
重庆市楹联学会举...
·
津渝携手谋发展 ...
·
重庆市楹联学会2...
·
重庆市楹联学会2...
·
永川区楹联学会举...
·
重庆市楹联学会文...
·
重庆市楹联学会2...
·
重庆市楹联学会楹...
打印此页
|
关闭此页
|
楹联文化
|
最新动态
|
会员作品
|
学友互动
|
文艺集萃
|
关于我们
|
Copyright © 2002-2022 重庆市楹联学会-重庆楹联网 版权所有 渝ICP备案:
渝ICP备13002673号-1
地址:重庆市渝中区中山四路81号4幢101室 邮编:400015 信箱:cqyinglian@qq.com cqsylxh@sina.com 联系电话:(023)63895598 本网站建议您使用IE浏览器。发布信息来源为投稿及网络,作者个人观点文责自负。
渝公网安备 50010302000928号